甘肃武威局盘活人力资源出新招
2010年07月15日来源:
武威邮区中心局将原来的3个班组整合成1个邮件处理中心,实现减员8人。
今年以来,甘肃省武威市邮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降本增效工作目标,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调控力度。遵循“保生产、强营销、压管理”的原则,武威局压缩管理和生产辅助人员等岗位,把精简的管理人员充实到营销及业务发展岗位,把“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减员增效统一起来,做好用工的“加减法”;通过“减”和“并”的方法,深入挖掘生产、管理、技术、后勤等环节的潜力,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呈现出“1+1>2”的效应。
整合资源 促进农村业务发展
通过把原来的18个邮政所和5个代办所整合成6个农村中心支局,武威局将调整后剩余的邮政所主任充实到营销岗位。自成立农村中心支局以来,各支局在与当地政府进行有关业务发展的沟通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支局内部沟通、协调也更顺畅。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农村中心支局还建立了职工小家。小家中有菜园和职工食堂,不仅方便了职工就餐,还有利于职工之间交流感情。特别是整合以后,武威局解决了以往农村局所经营无特色、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在农资分销过程中,团队营销优势明显。同时,武威局还把投递段道由原来的36条整合成22条,减少了8个人。整合后,投递员的工作量饱和了,个人收入平均每月增长300元,稳定了投递队伍。武威局还把部分投递员充实到了营销岗位,有些农村投递员自己开办了邮政农资“村级服务店”,当起了小老板。
打破传统 知人善用激发活力
武威邮区中心局原有3个班组,设立了3个班长岗位,总人数有23人。经中心局人力资源部调研后,把3个班组整合成了1个邮件处理中心,共减员8人。同时,武威市邮政局还对中心局的管理岗位开展竞聘,使有能力的劳务工冯志勇脱颖而出,竞聘到了管理岗。中心局部分冗余人员被充实到金融网点和其他缺员的岗位(包括3名正式工)。冯志勇告诉记者:“改革前,无论是正式工还是劳务工工作都比较散漫;改革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工作量虽然饱和,但是大家的心情反而好了,主要原因是收入有了明显变化,每个月由原来的人均500多元增加到1000多元。”冯志勇还说,原来邮件处理中心共有3个正式工担任负责人,一共管理20个劳务工,现在就他1个负责人,职工们反而没有了怨言,工作效率更高了。
优化流程 全力稳定职工队伍
武威局报刊发行投递中心原来有4个中心、4个负责人、4个替岗、4个细分员。经过调研,武威局把原来的4个中心整合成2个中心、2个负责人、2个替班,取消了细分员岗位,把细分工作划归到邮件处理中心,共精简8人;同时,整合了投递段道,减少4人。邮件处理中心根据发行投递局提供的资料设置报刊分发格口,实行投递工作的分拣前置,减少发行投递局投递员的内部处理时间,增加了在段投递时间,促进了日常收订和投递工作质量的提高。
武威局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于天佐说:“我记得,在整合之前,我们局投递员的流动性很大。有一次正值报刊大收订之际,全局共有5个投递员递交了辞职信。如果同意他们辞职,将对报刊大收订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那一次,于天佐干脆把局里打算改革的消息告诉了投递员,耐心劝说,终于做通了想要辞职人员的工作,使他们留了下来。改革以后,投递员的工资最低的达到900多元,最高的达到1200多元,原来想辞职的投递员都开始安心工作,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高涨。报刊发行局的杨明说:“以前,负责社区揽投工作的揽投员投递邮件的数量大,但是揽收速递邮件的业务量小,揽投员收入普遍偏低;自从改革后,按照片区划分,解决了揽投员投递量大但业务量小的问题,揽投员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工资增加400多元,不仅服务逐渐得到改善,而且杜绝了重复营销的问题。”
薪酬改革 激励速递业务发展
自今年3月份起,武威速递物流局实行了计件制,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邮件接收下来后大家专挑轻的干,主动性不高;现在,邮件一到大家都自觉、及时地去投递,服务质量和个人收入都比以前明显提高。原来,针对一体化物流,速递物流局配备了1辆车、2个人,现在实行1车1人,工作反而做得更好了。
速递物流局李春玉告诉记者,改革前,自行车段道和汽车段道均实行的是固定工资制,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出现问题容易相互推诿;自从实行计件工资制以来,大家的收入拉开了差距,高者月收入可达1500元,这激励了大家揽投邮件的积极性。随着计件工资制的实施,速递物流局还对揽投段道进行了合并,将原来的8个自行车投递段道合并成5个,为揽投员配备了电动自行车,每天人均可揽投邮件40多件,汽车段道的揽投员每天人均可揽投邮件50多件,这些促进了速递物流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