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政一线员工勇战高温片断
2010年08月17日来源:转运工人在等待邮件列车进站,汗水已将衣服浸湿。
7月下旬以来,重庆气温陡升。8月10日,重庆温度达到了42.4摄氏度,而且近日尚无降雨趋势,一线邮政员工经受着严峻“烤”验。他们顶着炎炎烈日,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紧张的工作让他们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工作质量始终贯穿于他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笔者随机摘取了其中的三个镜头。
镜头一 投递:顶着烈日行走
8月3日早上6时30分,城区一局上清寺邮政投递站的投递员们已行走在早报早投的路上,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上万份报刊投递到该站负责的52个投递段(包括上清寺、中一路、中二路和华村片区)的指定地点或读者手中。
虽是早晨,但太阳已发出了刺眼的光芒,投完早报回到站里,投递员们已经满身是汗,他们顾不得这些,赶紧收纳好第二次出班的邮件。为了减少高温作业,站里提前了发班时间,而且还用车将投递员送到一个指定地点后,再由投递员步行投递。这样一来,大多数投递员都能在上午11时至11时30分前完成上午的投递任务。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当投递员完成任务回到站里时,还是会变成“汗人”,他们聚在空调前猛吹,恨不得把
自己变成个“冰人”。而这时,站里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清凉饮料和事先晾好的凉茶。
下午的投递任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银企对账单,而银企对账单的投递和回收往往需要几次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需要投递员来回跑上好几趟,更是考验投递员的耐热度。投递员凭着一份责任,顶着烈日行走在投递和回收的路上。
镜头二 营销:累算不了什么
城区三局沙坪坝营销团队负责沙坪坝地区200多个客户单位的营销工作,除了走访和回访外,还要开发新客户,因而他们每人每天要跑5至8个客户单位。
8月3日上午,营销经理王小蓉和3名伙伴蒋晓微、易岭梅、姚敏带上相关资料上了路。她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头跑客户。这时气温已达39摄氏度,刚走出百米,汗水就将她们的衣服浸湿,出门时化好的淡妆也开始变花。为了给客户一个比较好的形象,她们在跨进客户单位大门之前还必须重整妆容,调整呼吸,用温文尔雅从容大方的仪态面对客户。
“跑营销虽说不像负重那样耗体力,但更多的是耗心力,不被热出汗也得被急出汗。”王小蓉说,她们每天要跑好几个客户单位,在遇到一些不了解实情或不理解的“把门官”时,就要很费一番口舌。半天跑下来,衣服是湿的,头发也是湿的,只有嗓子眼是干的,干得连说话都费劲。回来后本该好好休息一下,为下午的出击储备精力,但递出去的信息和资料何时才会有回音,这又成了她们放不下的牵挂。突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一客户单位紧急约见营销员。她们赶紧收拾相关资料,顶着下午两三点、三四点钟火辣辣的烈日,奔向客户单位,“那些汗流、那些舌燥、那些累都算不了什么,天气热不过意志。” 王小蓉说。
镜头三 转运:站台上的“水路”
8月4日上午。火车北站邮件转运站。转运员工正紧张有序地将进口邮件装上邮车,将出口邮件卸下邮车装上进站拖车,现场只有邮件的码放声和轰轰的排风扇声,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数百袋大小邮件就卸、装完毕。像这样的作业,一天中至少有十几次。送走邮件拖车后,他们已经是汗如雨下,此时可以有片刻的时间围在大排风扇前猛吹一阵子。
转运靠的是速度,没有速度就没有质量。因而无论天气多热,时间多紧,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卸作业。为了保证转运作业的高效率,邮区中心局及转运分局特意为转运站添置了冰柜,保证员工能喝到冰饮、吃上冰西瓜。而由于站台的条件和规定,在站台作业的转运员工就不能享受空调或排风扇,更无法品尝到冰镇的西瓜,只能由处理现场的人给他们带去冷饮。
邮件拖车进入火车站台,等候在这里的转运员工在组长的号令下,分别“扑”向拖车。以前拖车可以零距离靠近邮件车,现在铁路规定拖车必须与邮件车厢保持一段距离,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转运员工的劳动强度,对时限的要求也更高了。为保证时限,转运员工的劳动就像玩命,他们挥汗如雨,竟在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条“水路”。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被太阳烤得发烫的车厢内温度已升至45摄氏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