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舆情

快递服务制造业的“上海实践”

2016年05月19日来源:

作为24家全国和区域性快递企业总部所在地,上海市快递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今年1~4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81.4亿件,其中上海快递业务量完成7亿件,占全国8.6%。在取得一定规模效益后,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积极引导快递企业转型,在服务好电商客户的同时,开始向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拓展,并从单一的寄递服务向多元化的供应链服务转型,形成了“入厂物流”、“仓储+配送”等业务模式。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快递大国,但并不是第一强国。要想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就要从“1+1”向“1+3”拓展,即由标准快递和电子商务快递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服务制造业、服务跨境电商拓展。上海快递行业从“1+1”向“1+3”的拓展,或许能给我国快递行业更多借鉴。

“两年来,我们的制造业快件数量保持了年均两倍的增长速度,平均每月30多吨。”中通快递上海静安四部负责人孙传猛见到记者后,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更愿意向制造业领域延伸服务。”

2014年4月,孙传猛加盟中通快递,成为上海静安四部的负责人。在此之前,他有十多年的物流从业经验,并主要服务制造业。“电商件量非常大,但目前每单利润很低,同时还要提供诸多服务,网点的盈利压力比较大。”孙传猛说,制造业快件数量较小,但利润却远远高于电商件。

多种模式显现雏形

加入中通后,孙传猛在服务好电商客户的同时,逐步向服务制造业延伸。目前,已经成功开发了富士达、蒂森克虏伯和三菱等电梯制造企业以及欧姆龙、贝朗等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客户,承担它们的零配件配送工作。

“我们还承接了制造业企业的收发室工作。”孙传猛介绍,工厂一般都由收发室接收邮件、快件,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在负责零配件寄递的同时,还负责管理企业的报纸派发、信件管理、快递签收等工作。此举有效提高了企业对邮件、快件的管理水平,帮助生产企业提高了效率。

顺丰对制造业的服务更加深入,其代表客户是安捷伦公司。安捷伦是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通信、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产品,近20年来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仪器都由其生产。由于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物流由联邦快递、DHL承担。在国内,顺丰也承担其部分物流配送服务,负责将器械成品或零部件配送给全国各地的医院用户。

“2013年,我们和顺丰建立了合作关系,起初只是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近两年逐步进入生产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安捷伦大中国区采购经理胡冰表示,入厂之后,不仅顺丰对安捷伦的需求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而且安捷伦的物流成本有效降低,实现了双赢。

除了入厂物流服务,上海各快递公司也通过不同方式服务不同的制造企业。例如,圆通速递与松下国际建立合作关系,承担其电子设备的配送工作;中通快递为上汽大众提供汽车零配件的配送服务;韵达则为华镛精密、西尔勒和玛埃特等精密仪器制造企业提供快递服务。他们用“仓储+配送”一体化、“末端配送”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满足了上海制造企业的快递配送需求。

合作方式需持续升级

“其实我们第一次参加制造企业的招标很失败。”两年来,孙传猛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说,2014年,他参加一家国际制造企业的招标,中通的网络建设和知名度都让对方满意,但对方提出的一个问题让他只能选择退出。

“对方问我们服务制造业有哪些成功案例,而我们当时并没有好的案例,只好被淘汰出局。”孙传猛说,国内大部分快递企业的网络、设备都是基于重量较轻的电商件建设的,而制造业快件体积大、分量重,现在的设施很难满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合作。

“在服务能力上,国内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胡冰同样认为,国内快递企业在服务能力上需要提高。他说,包括仓储、运输、报关等费用在内,安捷伦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费用每年高达7500多万元,但顺丰提供服务的部分只有几十万元。

撇开硬件能力上的差距,胡冰认为,国内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缺乏全方位的沟通。他举例说,在DHL与安捷伦的合作中,双方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全面联系,在不同层级都有相应级别的人员保持充分沟通,但国内快递企业通常只是单点联系,合作关系很容易断裂。

尽管目前仍面临不少困难,孙传猛对合作前景仍非常乐观。他表示,传统制造业对快递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快递服务制造业的关键因素不是价格,而是服务。只要能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这个领域的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