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舆情

首页 > 热点新闻 > 快递舆情
  • 辽宁快递业务新年迎高峰

    记者从辽宁省邮政管理局了解到,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快速增长的辽宁地区快递业务量,在新年第一天达到了历史高值,一些快递公司甚至可以用“爆仓”来形容。 据了解,自去年10月份以来,在网络购物业务的强力拉动下,辽宁地区快递业务量增幅超过40%,许多快递公司日均派送量同比增长60%以上。 记者在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的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看到,五六百平方米的库房堆满了还没来得及派发的邮件,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介绍,新年期间,仍然有许多邮件在午夜时到货。 辽宁省邮政管理局孙广明介绍:“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以来消费形式、消费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消费者选择网购这种经济便捷的方式越来越多,网购业务量增幅在50%左右,最终都要集中到快递企业,由他们完成网购物品的派送。” 沈阳某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艳忠说,新年假期员工都要加班清点货物,每天投递大概1.5万件。这个数字,比平时要多出三分之二,快递公司虽然做了一些准备,但比预期的还要多一些。

    01/04.2011
  • 圆通四届四次管委会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快递协会副邵钟林副秘书长讲话 喻渭蛟董事长讲话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1年1月1日至3日,以“决胜2011”为主题的圆通网络四届四次管委会常委扩大会议暨2010年总结及2011年工作部署会议在上海召开。       圆通速递喻渭蛟董事长、张小娟、张树洪、喻志贤、梅彧、孙建等副总裁和圆通全国网络管委会常务委员、圆通总部各部门负责人2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快递协会邵钟林副秘书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圆通全国网络在2010年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希望在2011年坚持“服务、服务、再服务”,继续把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当作企业的生命线来抓,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快递服务。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圆通全国网络2010年发展情况,并对2011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强调,2011年,圆通全国网络要继续加强营运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营运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向科技要生产力。继续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会议强调,要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圆通全国网络的规范化发展,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从市场占有率、网络覆盖面和服务品质上提升圆通品牌价值,做大做强圆通品牌。 喻渭蛟董事长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2011年,是打造圆通核心力的关键一年,也是圆通在经过了十年快速发展之后,进一步向“创民族快递品牌”和“中国人的快递“奋斗目标全力奋进的关键一年。他强调,2011年,圆通全国网络要坚决贯彻落实《邮政法》等法律法规,抓住当前快递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以高昂的斗志和百倍的信心,开拓创新,发奋图强,真抓实干,为促进圆通品牌的全面提升和促进快递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奋斗。 本次会议是进入2011年之后,圆通全国网络召开的第一次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进一步激励圆通全国网络紧跟市场趋势,按照客户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快递服务。

    01/04.2011
  • 航空物流:景气周期与隐忧同现

    沉寂了近两年的民航业,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其实,2009年底国内民航业就呈现出复苏迹象,国内航空公司已普遍盈利,只不过归结于民航局返还基础建设基金及航油套保,主营业务仍然亏损。而2010年航空公司交上的是一张张主业飘红的优异成绩单。今年1~10 月,行业客座率水平持续位于近五年的最高水平。但在这一年,高铁发展冲击波、伊春空难、航班延误事件等,也让人忧虑航空运输及物流业的稳健发展。 “井喷式”增长的背后 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特别是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消费升级拉动下,2010年三大航公司主营业务呈现暴发增长之势,甚至超过了2007年民航业最辉煌的时期。 据最新公布的三大航三季度季报显示,前三季度业绩增幅均在10倍左右、东航的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增幅甚至达到了135倍。如果加上海航,今年前三季度,4家航空公司合计净利润逾200亿元,远远超过2009年中国民航全行业122亿元的盈利水平。 从深层次看,2010年航空运输业的“井喷式”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500美元增加到5000美元以上,将进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时代。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预测,2010年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 同时,我国航空运输业暴发式增长的另一背景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各航空公司纷纷缩减运力、推迟飞机交付时间。当航空公司逐渐意识到需求火暴这一点时也发现,并没有太多运力空间应对牛市。在某种程度上说,民航“一票难求”局面凸显航空公司管理能力的不足。 空管体制“瓶颈”待解 当下社会各界正热议如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其实,我国天空“堵机”程度并不比地面差。 与今年的民航运输量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空运输业航班正点率滑至低谷。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航班平均正常率只有76.89%,此前几年,这一数据均保持在80%左右。造成航班延误的诸多原因中,今年频繁出现的大范围的降雪、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等客观原因对航班正常起降的影响非常大。但是除了天气原因之外,“流量控制”也是旅客被经常告知的造成航班延误的理由。甚至部分航空公司航班延误中一半是由“流量控制”造成的。 实施“流量控制”的根本原因是民航的空域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空域大部分为军方资源,民用空域大约仅占了20%,却承担了近80%的飞行量。随着民航的快速发展,民航流量增长与空域容量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使得刚刚步入景气周期的民航业进退维谷。按照目前需求计算,中国2015年在册运输飞机架数可达2600架,2020年将升至4360架。若目前的空域仍得不到有效开放,可以预见,即使“尽量优化航路,疏通拥堵,民航也在加大协调力度,增加一些临时航路”,航班延误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显现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已经破冰——低空空域改革正在推进中。空域改革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但有分析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用空域紧张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军民航空域,让空域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但这项改革需要更高级别的部门牵头推进,下定决心破除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 高铁“冲击波”渐行渐近 2010年各航空公司的业绩甚至可以用“辉煌”来形容。然而随着高铁路网建设的日渐完善,高铁和航空公司中短距离的客源之争愈加激烈,高铁甚至被视为民航发展的“拦路虎”。 民航界的担心主要源于一项统计数据。2012年“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形成后,将涵盖中国民航58%的市场。高铁线路在500公里以下,民航的航线就可能取消了;达到800公里,对民航旅客量会产生20%~30%的影响;线路在1000公里至1200公里之间,对民航旅客量会有15%~20%的影响。仅从数字上看,形容为“拦路虎”已不为过,况且还有与高铁重合航线的旅客锐减甚至停航问题。 其实,高铁作为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在诞生初期,其对民航冲击不可避免。民航与高铁的“和平共处”需要一段从竞争到竞合的逐步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除了短途变长途、开辟国际航线外,发展空铁联运、深挖支线航空市场……民航界人士出谋划策以期减少高铁对民航的影响。以上种种建议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铁和民航的各有优势,优势互补,更有利于一个国家完整的交通体系的构建。 “伊春空难”与地方航空 “8·24”伊春空难在终结我国长达5年之久的安全飞行记录的同时,也使航空公司的扩张冲动受到了行业紧缩政策的限制。 伊春空难引发了业界对支线航空过快发展的关注。航空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确实有明显拉动作用,使地方政府迫切希望能拥有自家航空公司。但是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未找到理性的平衡点。 其实,由于民营航空公司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已经暴露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规范民航业的发展,民航局2008年出台了“三年暂停审批新设航空公司的申请”的规定。伊春空难后,民航局一方面于9月21日和10月11日接连下发文件,暂停受理新设航空公司申请,并大幅提高了航空公司设立分、子公司的门槛。 民航局之所以密集发文对新设立航空公司提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民航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空域和飞行员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这些资源的供给短期内无法有效增加,只能控制扩张速度以适应有限的资源。 “走出去”步伐加快 今年年初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全国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增强我国民航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航线一直是国内航空公司的“软胁”。 为了鼓励航空公司“走出去”,今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近期联合下发的《关于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将免征营业税。而在今年年中的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进一步落实特殊远程国际航线补贴政策,扩大国际航线税费减免的种类和范围,形成促进国际航空发展的整体联动机制。 在利好政策和国际航线需求大幅增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航空公司纷纷谋求海外突围。南航将澳洲和东南亚市场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重点和突破口;国航今年重点拓展非洲市场。 国内航空公司在自主开拓国际航线的同时,充分利用航空联盟成员的资源,通过与外资航空公司进行代码共享合作的方式,实现在国际市场的快速扩张。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航空公司进军国际市场,除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之外,还有政策任务。在国际市场上,外资航空公司的霸主地位无法撼动,这与我国航空运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航空公司不单单是一个企业,还应“担负起经营长途航线的‘责任’”。

    01/04.2011
  • 湖北麻(城)至武(汉)高速等“四路一桥”胜利建成

    12月31日,麻(城)武(汉)高速公路102公里、三峡翻坝高速公路57公里、杭瑞高速公路156公里、大(悟)随(州)高速公路20公里以及荆(州)岳(阳)长江公路大桥全面建成,至此湖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73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    湖北杭瑞高速公路是国家“7918”网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赣鄂两省交界处的阳新县枫林,止于鄂湘两省交界处的通城县大界,全长200公里,概算总投资97.13亿元,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中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是全省交通“廉政阳光示范工程”。2010年提前建成156公里。    麻武高速公路,是国家“7918网”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安徽省金寨长岭关,经麻城、红安,西止武汉黄陂区长岭岗,全长101.4公里,概算总投资43.624亿元。2010年全线建成通车。    三峡翻坝高速公路,起于三峡大坝上游秭归县334省道的曲溪桥,经秭归县、夷陵区、点军区、宜都市,止于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接沪渝高速公路湖北省宜昌至恩施段,全长56.776公里,概算投资总40.13亿元。2010年全线建成通车。    麻竹高速公路大悟至随州段,是湖北“753”高速公路网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大悟县芳畈镇境,止于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全长84.324公里,建设工期36个月,总投资约38亿元。2010年先期建成20公里。    荆岳长江公路大桥,是湖北“753”高速公路网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控制性工程,主跨816米,是世界高低塔斜拉桥“第一大跨”。起于荆州市监利县白螺镇,止于岳阳市云溪区道仁矶镇,总里程5.419公里,桥长4512.5米,总投资23.42亿元。2010年建成通车。

    01/04.2011